当前位置:首页资讯

岑巩县龙田镇:朱永辉和乡亲们的种业振兴梦

2023-08-09 10:32:48 来源:天眼新闻

季夏8月,记者走进岑巩县龙田镇总院村水稻制种基地,只见稻谷飘香、满目金黄。伴随着阵阵轰鸣,收割机开进稻田,一番纵横穿梭,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很快被卷入“腹”中,总院村党支部副书记朱永辉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迎来了首个丰收季。“想不到这个新品种的亩产量超过240公斤,相比其他品种高出40公斤左右,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!” 朱永辉和乡亲们正在用袋子装稻谷,现场繁忙丰收的景象令人喜悦。

一直以来,乡亲们都在发展水稻制种产业,但都是“单打独斗”散种,每到收割的季节,商家就到村里来收谷子。“一到打谷子时候遇到天气好就没事,遇到雨天,我们没有地方晒谷子就造成发霉卖不出去,那一年就等于白干了。”朱永辉告诉记者,经过很多年的实践证明,只有抱团发展才有出路,于是他自己顶着压力承包乡亲们的田来进行统一种植,尽可能在各环节进行机械化作业,节约了人力物力、降低了种植成本,粮食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保证,乡亲们除了收到土地租金,还可以在基地进行管护等作业,增加创收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!我想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分享给大家,不论是金钱还是技能。”经过多年的种业实践,朱永辉摸索出了好点子,总院村的好田不多,他就建议村民邓金培、朱明富、黄远龙、黄远林、黄远程等人到龙田其他乡镇村寨及三穗县、镇远县等地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,带动了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,不断为周边百姓拓宽创收渠道。

当记者来到邓金培所在龙田镇兴龙村发展水稻制种基地时,蓝天白云与纵横交错的稻田交相辉映,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涌动,几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,收割、脱粒、粉碎稻秆一气呵成。村民们在骡子的配合下,将收割好的稻谷进行转运、装车,现场繁忙有序,满是丰收的喜悦。

“租地发展种业这个点子,还是永辉书记带我发展起来的,他还教我们管理种植流程等技能。当年都是各管好自己三分地,收割出来就晒好等老板来收才得钱,晾晒程序耗时又麻烦,价格也不稳定,现在稻谷从田里收割结束,公司直接拿车拉去烘干,我们只管收钱,省事有保障。”邓金培喜上眉梢地说,今年自己承包种的72亩田(1亩=0.0667公顷),总产值可以超过20万元,耗时才四个多月的时间,现在自己对种业发展很有信心。

“国以农为本,农以种为先”。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,岑巩县委县政府把种业视作农业“芯片”,积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,全力打造种业强县,助力农民增产增收,全面推动乡村振兴,牢牢把握住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。该县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作为“一县一业”的主导产业来抓,常年保持水稻制种面积近4万亩,每年可提供优质水稻良种800余万公斤。这个数据除了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帮扶支持,更是因为有朱永辉这样对种业发展执着的人不断努力付出。

“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不是普通的水稻种植,从开始育种到收割期间,需要专人盯住每一个环节,不能出错,不然就影响这一季的收成。早熟新品种收割了,但是其他的品种还在赶花……”朱永辉说,花期只有8天,每天上午十点半到十二点半为盛花期,只有2小时左右授粉,收成好不好,关键就靠这几天。自己村务工作太忙,基地很多事情全靠妻子阳乾英带着乡亲们进行。

“永辉这人就‘一根筋’,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,特别是儿子离开之后,更加卖力为村里工作,他说‘让大家好好替儿子活着!’……”阳乾英含着泪哽咽。原来,他们儿子刚读大三的时候就病重,经过几年治疗也没有好转,2020年离开了他们。

儿子的离开,朱永辉把悲痛化为力量。“如今的现代社会,谁来种地、怎么种地?作为农民的我,需要学会传统技能和现代农业相结合,带着乡亲们把制种产业发展更好。尽自己所能,同各级专家一起学习发展制种产业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推动岑巩种业振兴出一份力量!”

“朱书记他们一家人很善良,他们信任我,让我一直长期在基地帮忙干活挣钱,我算是基地的管家了。”村民孙德胜说道,自己以前几乎都外出干点杂活,这几年一直留在基地跟着朱永辉发展种业,不仅挣了钱,自己也学会了很多水稻制种的方法技能。

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有多少感情,乡亲们都是我的家人,为家人做事是应该的,何况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,我有责任服务好乡亲,带领大家一起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!”谈及未来,朱永辉表示,将全身心投入抓好村务相关工作,尽自己所能助力乡村振兴,当好乡村发展中的引路人。

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

岑巩融媒

编辑 杨爱梅

二审 李昌焯

三审 张  超

关键词:


一体化应注重有机衔接

2023-08-09

资讯来源:解放日报

手机厂商“梦碎”物联网

2023-08-08

资讯来源:钛媒体

教育